將錯就錯的心得、甫看完的法劇與對部落格經營方向的想法

      開頭這段對於醫師科學家概論課程的選修心得,實為吾人的期末作業,但後來發現與老師指定內容不同,本欲捨棄之又覺可惜,遂放上博客讓諸君看看。
 
       學期初選修「醫師科學家概論」,一方面是對醫師科學家這個跨領域結合與應用的發展方向極感興趣,一方面也是想了解這門課會是怎樣的教學方式,聽學長姊提過,多是研究所老師分享實驗室的研究主題和內容介紹,期末訪問老師們或是參觀實驗室。

       但這個學期的課程安排顯然很不一樣,除了各個領域的老師前來分享,包括流行病學、腦科學、病理學、公共衛生等範疇以及榮總的醫師,還有現階段進入實驗室的學長姐的心得分享,而真正讓我感觸良多的是後者與我們的交流和互動。

       老師們的介紹很可能只是開啟一個對某方面有興趣的發展可能,自己未必對上述任何領域感興趣,但了解學長姐們如何調適研究和生活之間我認為是相對重要許多。他們與我們年齡差距不大,經歷過我們即將經歷的醫學生活,對於在課業、研究(或許還有社團)拿捏得宜與時間管理上,都是極有經驗的;藉由學長姐的分享,或許更能去想像:倘若日後進入實驗室,開始專題研究,那又是怎樣的生活型態,自己能否適應?

       本身是醫學系B組,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將是必然,但有時我不免會去想,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從事研究,自己能否負擔在實驗室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自己能否成為做出某些貢獻的醫師科學家於未來。種種懷疑、困惑,或許在學長姊們對於科學的熱情、生命的告白,了解老師們的有趣研究主題後,得到某些解答與慰藉,明白真的有這麼多的可能性,值得我審慎評估,大膽前行,試著在醫學之路上,找到某些熱中的事物,體會在實驗室中,解開奧妙謎團的過癮,感受研究設計的巧妙與科學發現的瑰麗。

       更重要的,是我從學長姐們分享中,更深刻地體會到:不忘人性的溫暖,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個「人」,適時與生活互動,呼應各種連結。科學家戴森在其著作《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中提及他母親對他說過的話:「當你有朝一日成為大科學家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時間交朋友。這樣的話,就算你證明出黎曼猜想,如果沒有妻子、兒女來分享你勝利的喜悅,又有什麼樂趣呢?」換個角度想,窮盡生命鑽研知識的奧秘很是動人及令人嚮往,但我更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夠更妥善地應用於改善人類生活,不論是做轉譯醫學,或是解碼基礎科學對藥理與病理的應用,或是透過乾式實驗完成臨床數據分析已更了解疾病病灶根源,這些都是很好的、很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期望自己在這個學期之後,能對醫師科學家、醫學生從事研究有更多的了解,當自己有朝一日、有幸成為其中一個身分時,能夠坦然無畏地,面對各種挑戰,並超越自我的極限。

       最近剛看完NETFLIX原創法劇《馬賽城》(Marseilles),敘述連續擔任馬賽城市長二十年的羅伯塔侯,原本將於選戰中退出,讓位給其徒弟兼副市長路卡塔侯出來競選,但因為路卡的選前背叛,不支持羅伯提出賭城計畫,使羅伯重新考慮投入新一輪的選戰中。

       很多人說這是法國版的《紙牌屋》,吾人深感不以為然,兩者之間差異極多,品質上也有所差別。姑且不論質量如何,《紙牌屋》聚焦的是美國政界的勾心鬥角,從國家角度,綜觀國際視野出發;然《馬賽城》著墨更多的,是馬賽城的都市規劃,著重在城市經營的部分,一窺馬賽城的繁華與光榮,黑暗與暴力的一面,除了怪異的迅速切換視角而非淡出手法來切換敘事鏡頭、有些突兀的配樂,就權力鬥爭的故事而言,劇情算是相當完整,但也相對好猜,例如雙方陣營各會使用什麼手段去攻擊對方,也可能是因為我《紙牌屋》看太兇了,平板上出現某段情節,我就有猜測之後會以這點作為主要抨擊。

       此外,這個故事也不光是以政治家與政客的視角去切入故事,而是引入政治人物的家人和朋友,讓整個故事更多了一些人情味,我想這是無子嗣的安德伍夫婦所做不到的。故事也反覆強調兩位競爭對手對於馬賽城的熱愛,也帶入許多城市景觀、人民日常生活、運動、港口風光等,或許可以考慮引入旅遊業的置入性行銷,還有大家都用Surface的平板啊,算是很不錯的視覺體驗。

       新的一年展開,希望自己可以達成每週寫一篇部落格的目標,但我更在乎的,是我可以透過撰寫文字達到什麼樣的價值交流與回饋,以及我該用什麼樣的形式撰寫較佳。近日讀完大陸一位IT製作員阮一峰先生的部落格,以及布羅格文章整理之後出版的書籍《如何變得有思想》,感觸良多,在字裡行間找到某些有意思的、值得效仿的事物。




       阮一峰涉獵廣博,善於思考,對自由軟體有高度推崇;能把看的書—那怕只是一篇文章,一則新聞或一部電影,用自己的話語做出總結,冷靜地以科學思維做出評論,卻又不失浪漫與感性,能談文學、歷史,也能談科技和資訊學。透過此書,讓我對許多事情有新的見解,多看到一些繁體中文市場所看不見的好書,加強我原先的信念和觀點,底下分享一則我早已知道,但透過阮一峰的梳理,讓我更加明白,日後我該如何精準地向他人傳達這方面的訊息,自己該如何實踐這樣的價值。

       關於開源先驅埃里克˙雷蒙德的〈大教堂與市集〉一文的整理:
1.       你不能從零開始建設市集,必須先有個原始項目。
2.      你的原始項目可以容許缺陷,但它必須能夠運行。
3.      你必須向用戶展示一個可行的前景,讓潛在合作者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它會發展成一個了不起的事物。
4.      項目的主持人本身不一定是天才,但他要能夠慧眼辨別出他人的優秀想法。
5.      項目的主持人必須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交流技能和人格魅力,這樣才夠吸引他人,使得別人對你做的事情感興趣,願意幫助你。

 這些文字其實讓我想到目前正在主持的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社群,除了第五點之外,前四項我已經盡我所能地努力達成。至於要怎麼達成第五點呢?我認為問題不一定在我,而是我身旁的同儕對於這個主題沒有足夠的興趣和動力去多涉獵,要怎麼解決抑或釣出有高度興趣者,很值得思考。


 阮一峰的部落格之所以深得我心,是因為他的文字不全然是自己的看法,而是摻雜他人的文字做出整理後混合而成;這顯示部落格不必然是顯示創作者的完整想法,有時將某件事物以關於這件事務的想法分享給讀者,也是個可行性很高、能帶來高度附加價值的方法,這或許是我日後可逐漸調整、改善的目標。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