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個自以為是的見習生

      進入TEDxNYMU已有數月的時間,在這幾個月中也發現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漸漸與他們有所區別。當初選擇參與這件盛事,一方面因為受高中生物老師啟發,滿喜歡聽TED演講,那些令人驚奇的想法、令人動容的故事、令人佩服的貢獻,是那麼地吸引我,讓我想一探究竟,了解年會運作的方式,為能夠參與之並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感到光榮;一方面,則是開學初的雄心壯志與井蛙窺天的心態,希冀自己在陽明能獲得某些知名度,而當時覺得最有可能的方式,便是籌畫一場超棒的活動,讓人們知道吾人的名字與能耐;另一方面,則是我天真地認為自己有很多想法可以貢獻,能夠帶給TEDxNYMU不同的氣象,讓年會不僅是理念的傳播,而是可以有些更實際的應用;說到底,就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可以使之更加成熟與出色
      但事實上,上週五的開會讓我覺察自己的參與心態有些改變,我發現我尋覓的講者類型,屬於實務層面的貢獻,而非開創新品牌、有很棒的願景和理想;但大多數人找的比較偏向後者,一些我自己不認為帶來改變的效益能如他們所預期,如那些每次在活動之後,表達自己成長多少,在臉書上搏得許多讚數的文章。

     這裡要澄清的是,我自己也會寫類似的文章,但我寫的方向會更著重在真正的學習,例如強化與學習那些技能,而這些進步可以如何展現給世人;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你真的獲得心態與性格上的十足進展,那請不要用空泛與虛無的文字來描述,而是請試著用你做了哪些事情,更好地為自己證明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相較從前,哪些部份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更成熟與完善。

     我原本以為自己可以貢獻的豐富想法,卻發現不是用於此處,為何?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組織或稱作機構,它們有一定的口碑和聲望,是很難用一個巨大的新發想去撼動舊有設計,加上領導人的決策,更不可能拋棄原先的理念,聽從一個大一新生的建議。這其實無關孰對孰錯,當Entropyspace亂度空間將來某日發展到一定規模時,若當時我仍是領導者,我也不會貿然讓一個新生提出可能會打破品牌形象與框架的大膽構想。

     所以此刻的我,把自己定義為「見習生」。這樣的認知源自一位大五學長曾分享過他在時代基金會擔任實習生的經驗,我原先有些納悶他為何不貢獻自己在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學長的說法則是希望邊做邊學,在基金會中汲取更多有關新創的知識。在下個學期,我希望自己除了處理好例行事務外,會好好見習一場活動是如何被籌畫與設計,從開始到結束如何面面俱到,在討論中
調和每個人的看法。

      近來在《Financial Times》中讀到一篇介紹LEGO前執行長、現任董事長Jorgen Vig Knudstorp文章Jorgen Vig Knudstorp曾經將命在旦夕的LEGO救回,並領導LEGO達到今日的巔峰程度。我從報導中學到兩件事,第一是Jorgen Vig Knudstorp於今年自執行長轉變為董事長,退出日常事務,更聚焦在其他新事業領域,諸如LEGO產品開發;第二則是他當初挽救及今日帶領LEGO的策略:「先求活,後求穩,再求釋放潛能,接著加速前進,最後奮力一跳」

     這兩件事如何影響我?自從看了電影《Social Network》後,我時常想像,把Entropyspace亂度空間變為某種傳奇性的校園社群,並利用商業手法經營、擴展規模到其他醫學系。而從Jorgen Vig Knudstorp身上學到的第一件事,則是我希望日後得以招募更多新血,也許在我大三、大四的時候,得以將Entropyspace亂度空間交棒給學弟妹,處理組織運作的相關事宜,而我自己則會專注於課業、研究與碩士論文,並致力於更好的活動品質與決策,往新的邊疆擴展,讓討論形式可以更多元、更深入、更精緻。而關於「先求活,後求穩,再求釋放潛能,接著加速前進,最後奮力一跳」這個策略,是我很好的一個經營社群方向參考,上個學期不外乎是「求活」,讓荒廢已久的Entropyspace亂度空間激活,下個學期的目前規畫則是「求穩」,透過讀書會與其他方式讓社群發展變得穩固;達成這兩個目標後,會逐漸往「釋放潛能」、「加速前進」這兩個目標邁進,希望再結合大二幾位學長姊、其他醫學系的聯盟後,得以順利推行。

     這篇文章作為系列馬拉松挑戰的最後一篇,實在有些散亂;最終,以一句自網站「股感知識庫股感知識庫」的文章〈從生活中學財報分析〉看來的話作收尾,由創新大師Clayton M. Christensen所道出的,我覺得很有意思,日後有機會想談談這番話對我個人的意義與影響:「每個人都被成就所驅動,當你有多餘的精力,或有多餘的30分鐘,你會直覺或下意識地,把資源放在能快速得到回饋的具體成就上,事業能快速給我們這樣的成就感。成功企業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它們投資在最立即可見的成就上。


     感謝各位的閱讀與捧場。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