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為了好玩!

淺談機器學習工作坊的發展困境和突破
    
        在前幾週的抱怨文章中,曾闡述我正和幾位同學、學長姐共同主持的「機器學習工作坊」,以及我當下遇到的某些時間管理上的困境,對於自作主張的不滿。不曉得有沒有人好奇,這個工作坊後來怎麼了呢?經營狀況如何?規劃哪些活動?

在不能平衡生活、社群經營和課業下,我選擇退出主要團隊,僅以「局外人」的角度給予意見,卻也同時可以了解經營現狀,看看後來加入的夥伴能做些什麼。

發展至今,幾天前的夜晚,也在陽明大學舉行完第二場機器學習教學活動,以Python為撰寫語法(前次活動是用MatLab為撰寫之程式語言)。為了該活動的籌備,團隊成員花費極多心思,也認真籌備教材、規劃課程內容,參加同學對於課程內容評價似乎也是不錯。然而,透過另一位認識的學姐的觀察,以及我自己經營數個月的社群經驗,嗅到了幾絲現在與將來的困境;倘若他們未能好好處理此困難,極可能深遠地影響往後的發展。

我先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在這幾個月來的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的營運下,數度修正發展路線,並梳理我們真正想做些什麼、達成什麼目標,又是為了什麼樣的信念,做這些頗有意思和具前瞻性的事情。想完善闡述新學年的社群經營模式,得要再用上數千字的文字說明,故先省略不談(如果真的要透露個一二,我會說:「我期望重振往日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的榮光!);和尚叡學長、我哥,幾位學長姐、同學的討論後,我們想做的事情,不外乎是讓大家了解,大學階段參與科學研究的方式與經驗,時間上又該如何規劃,以及這種可能如何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架構—讓學生明白:當研究不再是為了學分和報告,為了漂亮履歷和找尋存在目的的所需,而是生活的一部份,如同職業和生存三元素一般嵌於生命,你該怎麼面對?

      好的,稍微離題,還是談談機器學習工作坊的某些困境和未來可能吧!

1.     理念不清:對於新創社團,筆者相信這是常見的問題。臉書粉絲專頁的主旨是:「機器學習是這幾年諸多資訊科技著重發展的領域,其涵蓋範圍包括了資訊產業、工業、生醫、科學研究與日常生活,其在醫學的發展也不容忽視。陽明大學多為生醫專長學生,由於缺乏數學與資訊領域的通識學程,除自修或修讀研究所課程外甚少有機會接觸科技新興領域的發展。故希望成立機器學習工作坊,由簡入深地去帶大家了解其背後的數學概念,並希望加入基礎程式操作讓大家更了解其運作。透過舉辦推廣性質的工作坊,讓陽明大學的同學能夠接觸到,學校中相對學不到的知識與技能,並擴展其視野,為未來的應用奠定基礎。」但在宣傳上,卻多用薄弱的「讓我們一起、改變陽明吧」為口號,不夠明確、也不夠與宗旨有明確連結。

「改變」什麼這類的口號並非不好,而是太常見與氾濫,徒有改變氣力,然日後發展方向卻不明瞭,這從來不是好事。這個世界是殘酷且現實的,人們必然會問「參加這個工作坊,對我有什麼好處?(這個問題並非惡意與自私,因為對自己的好處也可能意味著對大眾、整個星球的公益)」而不見得去理會,你那想改變的虛無之物。

2.     目標不明:目標是什麼?單純教好機器學習?還是讓大家接觸程式語言?這部分自己實不太理解。筆者自己參與過台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學組織(AIM)的活動,以及臺大跨領域資訊學習社.ntucsxHTMLCSSJava Script等課程,相比之下,若這群經營工作坊的同學,有意長期發展,不妨向這些前輩社團請教,這一路走來是如何做到、發展成今日規模;前者主打和醫學相關的人工智慧發展,包含深度學習、機器學習、企業實習機會提供、生醫創業訊息連結,後者則利用兩週兩次的社課,教導參與者入手程式語言(筆者的HTML語法就是在那裏打下基礎的)

然筆者待過的團隊,卻設計不連貫的工作坊,每次都教不同的程式語言,讓所有人都能重新入門,甚至得花上不少時間,先讓新手熟悉程式語言寫法,才開始講解機器學習的概念(筆者就不提那些與線性代數、微積分、統計和矩陣有關的課程內容,是如何讓人在一小時半內速成)。為何如此設計?因為當初共同創立者之一,希望「讓大家對機器學習感興趣,了解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不會有很深入的內容」;如此想來,似乎也是合理,但問題是:一旦來過幾次社課,也有十足了解機器學習,確認自己喜愛與否,還會想去第二次、第三次嗎?不見得,至少我認識的幾位朋友都沒有再去第二次活動(此經營困境與筆者遇過的類似,來過幾次交流活動、聽過幾次學長姐分享、做過幾次訪談,對於未來的研究生涯,心理多少也有些底,也知道自己該往哪些領域發展、運用哪些資源,但這些人還會持續參與嗎?筆者認為答案非常明顯),此非永續經營之道也。

3.     社群定位:如何定位這個工作坊?教學性的學術社團?那麼內容規劃應該更有脈絡和延續性,並布局社務、吸收成員(事實上,這些麻煩的行政流程、為了營運費用填寫各評鑑,是筆者一直不太想為Entropyspace亂度空間創社的原因)。成為實體的工作坊?那麼不妨參考國際新思維或臺大跨領域資訊學習社.ntucsx的做法,把時間拉長、內容層次提高,同個主題間確保新手與老手都有樂趣,並邀請專業人士授課;兩次觀察下來,除了第一次活動邀請一位已踏入社會的夥伴協助,多半都是學長姊、學弟妹、同儕間彼此提攜照應,實在缺乏一專業教受管道,變得像小孩帶小小孩一樣,方向曖昧含糊。作為某些程式語言愛好者的討論呢?我覺得這是好的做法,但能否持續、或規劃某個題目共同協作完成,諸如黑客松、數據松、投入醫療或生醫資訊發展,筆者認為值得思考。

請注意!筆者並不是指這些工作坊夥伴不認真或隨意教,他們真的花費相當多時間準備,但問題是:有搔到使用者需求的癢處嗎?如果沒有,該如何克服?一些更技術面的、抑或有關數學的講解,這些僅上過幾個學分、幾個學期課的學生,真能充分且完整地講述?筆者很是懷疑。

4.     時間問題:陽明大學校地不大,學生數也不多,社團量有限,一週七天,很常會有好幾個社團撞期的窘境。在安排活動時間上,除了要與各社團競爭,還避開各種大型活動和考試(事實上,筆者上學期就碰過類似的狀況了,故多選在週休二日,後來也漸漸發現:那些真的想來、對你的主題感興趣的人,無論如何都是會來的)。而上週活動明顯與大型社團活動時間對撞,意即更加沒有留住原本的客群(但某方面有開拓新客源),這點或許可以在嘗試中尋得最佳損益平衡。

5.     宣傳行銷:缺乏很有效的宣傳和足夠吸引、釣出那些真正有興趣的人來參與活動。會這麼提是因為,這個團隊多少在乎參與的學生,但筆者的感覺其實:不妨把它想像成某種讀書會,即使人少也可以更集中火力地交流,在討論上可以有更多實在的收穫。又或者,他們可以考慮轉型為學術性質的機器學習或程式語言撰寫小組,透過吸收新成員,建立網絡交流,也可能是不錯的做法。

6.     為何重要:將這點列在最後,是用以凸顯問題本身的重要性:這件事情究竟有多重要?其他方面的機器學習(搜索、郵件、圖像與視頻識別等功能)和演算法結構,這個筆者已半退出的團隊能否做到?想學好機器學習,是否來幾次課程、工作坊便可掌握其精髓?本身需要用的工程與數理觀念、抽象的邏輯運算思維,又豈是如此容易?

最後,還是必須讚許團隊與首創者的勇氣和毅力,以及他們所可能完成的事情和活動。筆者個人其實更喜歡利用關聯式法則和決策樹「解釋」資料中故事,而不只是依照「預測準確率」做出決策,故此團隊初衷未必適合自己。

做為推動程設相關想法的目前第一人,機器學習工作坊未來會如何發展,很令人期待;也許這篇文章貶多於褒、寫得有些嚴肅,也可能太過自大和多管閒事,但正如標題所言:「一切都是為了好玩!」是啊!為何我們不能夠更輕鬆地看待之,不論他們打算如何擴張,單純地享受玩索程式語言、機器學習與其他應用的樂趣,或許才是他們和參加者真正認為需要的,強大學習願力。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