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想追追追」失敗了嗎? —新任學術部長的感想

       上學期末,來自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會發出一道訊息:為鼓勵校園建立讀書小組風氣,學生可自找夥伴,組成讀書會,透過撰寫紀錄和回饋心得,確認讀書小組確實運作,可於期末向系學會申請一筆約兩千元的獎勵金。

      當下正在推廣Entropyspace亂度空間的我,一方面為了籌募日後活動可能需要的資金想錢想瘋了,一方面也想試著貫徹家兄、尚叡學長以及幾位波賽頓俱樂部學長的想法:一個有意思的「構想追追追」讀書會於是成立。

      這學期初,便遇上原本有意願之同學,陸續退出,最後竟得整批人馬改動,邀請曾對此計劃感興趣之學生投入,卻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詭譎心態(相關文章記載於〈我不是公關!〉一文),使得我不得不放棄尋找更多、更穩定的人加入的念頭,而是專注在願意支持我的幾位夥伴上,也設法抽空安排讀書會,計畫閱讀《創世第八天》系列書籍之一、《肝炎聖戰》和《黑天鵝效應》,並採取「追索構想」的想法,讀到某段值得探索的內容時,利用網路搜尋引擎或文獻書籍,向源頭回溯整個構想的由來,或是向後反推,觀察這個想法後來的延伸為何。

      舉例來說,我自己曾就《創世第八天》提到的結構生物學、核酸與晶體繞射的科學進展做過深入的查找資料,讓夥伴和我自己,對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和結果,能有更多的認知。也從《肝炎聖戰》一書中,發現其極適合作為醫學人文課程之素材,不論是本土生醫科學研究、生技產業發展的來龍去脈,還是一個醫學研究者理應秉持的態度、某些章節與前陣子臺大假論文事件有間接的影響,都有十足的了解。

      然而,讀書小組聚會時間實在不足,參與的醫學生忙於社團活動、迎新宿營籌募,難以湊出時間大家一起聊聊,或是討論最近看的章節,這個計畫本身算是失敗了;曾經想過推廣深度閱讀和科學構想追索,但似乎還是無疾而終,大多數人看書只存「為了課業」而讀,為了報告而不得不借個幾本書閱讀,從書本了解完整構想和清晰思維,抑或獲取純粹文字感動的人,似乎還是那群人,似乎還是難以撼動。

      至於那些為了「知識乾貨」而閱讀的人,似乎又更少了;從他人整理的網路文章中,妄想得到大量既存之知識整理,一昧吸收卻不反芻,甚至無法實踐所習之乾貨的精妙,為了飲取知識而豪飲,在社群網站發布長文,顯得充滿學問、滿腹經綸、充滿洞見,卻又有多少人是自己的見解?有些貌似高端思考者廢話太多的學生,當你初次看到他們的文字,會覺得炫目,給人真知灼見、文辭表述有特點的充實感,然而時間一長,會發現永遠是那一套,對新聞的解讀和評論永遠不變,視自己為更高層次的知識擷取者,說到底,不過是衝知名度的知識海盜罷了吧?

      也許某些人會對我上述的批判駁斥:「難道不能自己讀爽就好嗎?幹嘛一定要有很完整的『思想森林』栽種?」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也無話可說,出於自我感覺良好而做出各種事情,我也是時有所聞,但那與我追求的、更高層次、讓更多人體會、於自己更深入探索和了悟的知識跟思想之門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其實本學期的「構想追追追」讀書小組,並沒有達到當初預設的目標,不論是就科學發想的時空向前挖掘更古老的緣由,或是向後找尋近代的知識更迭與科學積累、進步,都沒能做到這兩點,單純地查找資料、沒有梳理這些想法如何奇特且重要,那麼,我們與那些網路上發表長篇大論、卻沒有真正硬實力、參與社群運動的人的良好自我感覺,又有什麼不同?

      新的學期,本人將擔任學術部長,試著掌握可以貫徹想法的機會,掌握某些身分和權力,和它們所帶來的資源、益處,嘗試把我沒能完成的事情,透過更多志同道合的學弟妹、同學一齊成就,再一次讓「構想追追追」的「思想肥料」散佈在遍佈校園的「思想土壤」中,真正培育出一株株有思想和質量的「思想樹木」。


      至於新學期,Entropyspace亂度空間跟系學會學術部如何共存與互動仍有待我和另一位部長(也是醫學系同學)、新部員共同討論。此外,也會盡可能帶入一些有趣領域,前幾屆學術部不曾提到的,如生物藝術、藝術治療、創客空間、生醫新創、慢性疾病、深奧系統(Complexity)、自然哲學、神經科學、影視作品中的文化、歷史與文明的互動等,運用「構想追追追」的竅門,重燃學生對於這些領域的探索,而非僅限易淪於高度爭議性的權益、法律、公義與社會問題,能有更協調、混融的價值觀與思想體系的建構。

        後記:本文利用iPad搭配筆記軟體Bear完成,再整理到部落格頁面上,詳細介紹可以看這裡那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