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週記:黑鏡、蟲惑魔、怪咖與性

自己選擇結局的冒險


備受期待的互動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於去年年底推出,由於考慮到故事本身的複雜性不同結局的可能性,我在期末考後、學期結束才有時間好好地把這齣作品看完。
我個人很喜歡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這個系列的「遊戲書」,小時後曾把 Edward Packard 所寫的一系列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書籍看完,對於《黑鏡:潘達斯奈基》這次使用的敘事手法並不陌生。《黑鏡》(Black Mirror)過去四季作品常以「意識」和「心志」為主軸,發展一連串幽暗的科技驚悚故事,此次的《黑鏡:潘達斯奈基》同樣探究自由意志,以電腦工程師 Stefan 的視角,結合其不幸的童年和封閉的人格發展,討論人的命運被何股力量牽引與控制。
相對於過去四季獨立的影集故事,互動式電影本身其實寓意不深,故事性不高,娛樂性、遊戲性質跟獨樹一格的故事手法才是最大亮點。藉由一個個選擇來「控制」Stefan 的行為、甚至直接打破第四面牆與之對話(例如解釋什麼是 NETFLIX),複雜的多重故事路徑,也讓這場「遊戲」本身更好玩。
令人驚喜的還有發掘《黑鏡》系列的彩蛋,如「金屬頭」機器人的海報(《黑鏡》第四季)、白熊符號(《黑鏡》第二季)等,和鏡頭移至現代、新聞跑馬燈提到的蜂型無人機(《黑鏡》第三季)、警方開始使用記憶回溯裝置協助辦案(《黑鏡》第四季)等,讓人再度驚嘆這個環環相扣的多重世界。

Duel Links 反「核成」的「蟲惑魔」牌組

一月賽季開始,「核成」牌組肆虐賽場與天梯,成為目前最強、展開最暴力的主流牌組,尤其是「局部性颶風」吹走後排,使得玩家紛紛在使用重坑之餘投入手坑或墓坑。因此,可直接從手中發動「陷坑」之名陷阱卡的「蟲惑魔」系列,對上「核成」牌組變得相當有優勢。


儘管我近期玩遊戲時間不多,但對於主流的敏感度仍在,當去年十二月「蟲惑魔」一推出,我便有預感這會是很有潛力的牌組,便努力把關鍵卡湊滿三張,再加上兩週年夢幻 UR 票券,我總算完成了極具賽場競爭力的「蟲惑魔」牌組(不過要用於競賽或實戰,仍需要些許應對環境變化的微調)。







主要以「阿特拉的蟲惑魔」為下級打手和陷阱變手坑的關鍵,在無後排且保護陷阱卡不被無效化的情況下,輔佐萬惡的「狡猾陷坑」、長期熱門的「無底陷坑」以及近期崛起的「煉獄陷坑」、「蟲惑陷坑」,有效阻斷「核成」牌組的展開與進攻。此處則效仿玩家「凡人」使用「最終賭注」技能,增強爆發力、並以常見的「M HERO 闇鬼」和「V HERO 強襲女巫」的組合作為強攻(抑或參考 DeckMaker 的組法,使用「無限陷阱地獄」,投入「蒂歐的蟲惑魔」和更多重坑)。打了十幾場下來,除非對手真的天胡起手(通常這種情況也意味著沒有任何牌組可以阻擋),應付各類牌組仍有一戰之力,可參考我的實戰影片

怪咖們的「性愛自修室」


《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是今年一月 NETFLIX 原創的英國星少年喜劇,以「性」這個些許敏感又辛辣的話題,討論青少年們的心境變化、角色衝突和情感困境。我並不是個喜歡喜劇的觀影者,對於黑暗寫實、驚悚刺激的影集我更喜歡,但這齣《性愛自修室》的預告片一推出,便深深吸引我的注意;一上架看了幾集可說是欲罷不能,在幾天內就把第一季看完,絕對可以說是我一月份最推薦的原創作品。
最有共鳴的莫過於 Otis Milburn 這個笨拙、不擅於和異性互動,但討論性治療卻能自信地侃侃而談的角色,在他身上仿似照見自己的影子,對於如何和異性(或同性)同儕相處其實是有點障礙的,不擅於社交、沈默寡言、喜好與他人總是相異,讓我對這齣作品有很深的連結感,不只是娛樂有趣、青少年大大小小的性問題,或者高潮迭起的情感轉折,角色本身帶來的、超脫故事以外的聯繫,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很推薦大家一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