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雜記:再談醫學系面試、大專生計畫、刺激 1995

再談醫學系面試與選擇


在我前幾天寫好《三月雜記:談醫科面試》後依然感觸良多,尤其在我的好友寫了這篇文章《謝謝每一位把公立學校當補習班在教的老師》,有了許多新的想法。

仔細思考我對醫科面試工作坊的想法轉變,最初的念頭其實很單純,我甚至不怎麼反對,質疑的點是「高昂收費賣一個迂腐價值觀下的升學方法(也不知道是否必勝,或至少保證錄取台大醫學系)」,隨後懷疑明明是見習醫學生卻自稱「醫師」的法律問題,最後我只覺得這群人想割韭菜想瘋了,把歪腦筋動到高中生和家長上,非常可笑。

回顧我最初閃過的想法,似乎有那麼一點擔心:假使非都會區高中學子有志於醫學系(暫且不論是分數使然或真的有興趣),他們能否負擔這筆費用?會否繳錢後依然在面試時輸給見識更廣、資源更多、口才更好的地區學生?如果這些城鄉差距一時片刻也非個人之力能扭轉,那麼這樣形式的工作坊又何錯之有?我下週將回母校分享的不也只是類似行為、唯沒有收費而已嗎?

去年此時讀過的《東大特訓班》讓我很有感觸,倘若城鄉差距必然存在,那麼良好的面試應對策略是讓社區高中學生未來更順遂一點的不二法門,我們這些學長姐又可以為學弟妹做些什麼,盡可能拉近差距呢?我想這是必須好好思考的。儘管我很有自信,撇除專業知識,我對許多事物的見解已經遠超過同儕甚多,畢竟我這幾年來與學長姐(尤其是博班以上)往來甚多,我的觀點瞄準更遠的將來:你的未來想做什麼?你如何應用專業知識於職業生涯中?

毫不諱言,高中升學面試是人生中最簡單、或許亦是最不公平的一場面試:不考慮家世背景等走後門管道,不論是進修和就業都端乎個人努力,再怎麼油腔滑調、拿不出真才實學也沒有用。在面試準備上,我的建議如下:將重點放在醫學系畢業後的規劃上,未必需要很詳細或馬上決定想走哪科(當然,如果你已經決定好了,也許可以更深入了解該科別的前景),但心裏有個藍圖、必須把你的想法完整且有自信地傳遞給甄試委員,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的未來,又如何讓考官接受呢?

更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成為宅心仁厚的好醫師」當成目標,因為那是這個科系希望你離開後應該達成的義務,而是要怎麼善用醫學知識與臨床見聞,創造更多價值;「醫師」只是一個你最終會形塑的模樣、一個必然的職業(基本上我不相信有人會跟醫學系考官說、自己將來不打算當醫師,那我倒想問你來面試幹嘛的),它不應該是你的目標,你的目標該放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而這也是我想協助學弟妹的:謹慎地衡量、自信地述說、大膽地完成。

談到城鄉差距,我永遠忘不了四年前的某場醫學系面試,也是每當有母校學弟妹或老師請我幫忙,一定義不容辭答應的原因。當時面試結束的考生被統一集中在某間大教室中,無事可做下便隨意閒聊,大家分享自己學校的特色;儘管沒有任何人嘲諷或露出鄙視的神情,那氛圍能讓我無比我尷尬和羞愧,自己母校的特色對許多明星高中來說只是稀鬆平常,他們根本不覺得你有什麼特別,唯一能讓你跟他們平起平坐的只因為學測成績和你的努力。如果我可以為他們做點什麼,讓他們去得未來門票的機會更大一點,即使沒有任何報償我也願意;再說,他們眼前這位學長的眼界已經遠超過所認識的、或即將認識的任何學長姐,我的建議不見得對面試有用(至少我不保證你可以錄取敝校醫學系),但對未來肯定有助益,畢竟我曾站在人生分歧點上,作出選擇、付出努力來到此處,並依然探索著答案為何。

大專生計畫繳交


幾天前我總算繳交大專生計畫,這不到兩週的撰寫過程非常精彩,不論最終是否通過科技部審查,都是我相當自豪的作品。原本我打算以「對抗式攻擊」(Adversarial attack)為主題,針對某些醫學影像設計相關的攻擊或防禦方式;儘管台灣社會還未大規模遭遇這類攻擊,全自動化醫療的到來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瞻望其前瞻性,對抗式攻擊非常有趣且實用,不論是作為打擊敵國的資訊戰武器,或了解如何因應攻擊而有所抵禦都有其價值,但因其難度過高,開會討論時、我可以感受到我老闆有一點想勸我放棄,但看我興高采烈地分享我查到的論文,可能也不好意思打斷我興頭。無論如何,最終這個計畫沒有成形,或許有朝一日會變成個人私下進行的 side project。

後來我們實驗室和學校附近一間醫院有合作,我也順水推舟參與,並以他們的院內計畫為發想、和該科醫師討論臨床需要、思考模型本身要定義哪些資料分類,努力查找臨床論文和機器學習相關基礎知識,盡可能在不到兩週的時間內完成大專生計畫。整個撰寫時間非常趕,尤其要配合醫師較忙碌的工作排班,能跟他們視訊討論的時段相當有限,每次討論都必須把握時間、僅針對關鍵問題提出討論。

在一位博班學長的幫忙下,大專生計畫終於趕在最後一刻完成,那位學長人真的很好,不僅跟我討論、也幫我檢查計畫初稿,指出哪些段落解釋不清楚或誤解要我修改;我老闆也配合我趕在截止時間前的繳交,跟我一起跑行政流程,在最後一刻讓承辦人員順利送件,突然才真正意識到:不是那些醫院的醫師,而是同實驗室的成員,才是你完成計畫的真正夥伴(關於此事將來應該會在其他篇文章討論)。

簡而言之,這是我第一次獨立擬定一份可行的研究計畫,儘管細節上有所不足、也沒有初步測試,依然是讓我自豪的小作品。我一直認為這年代要想出創新的研究並不容易,除了需要遠見、也需要對該領域也足夠深入的認知,才知道哪些是未知的、已知的研究項目又做到什麼程度。我不認為自己的研究路上能有什麼前所未有的突破,但至少期許能對研究領域有一點小小的貢獻吧!

偉大之作再映:《刺激 1995》


不論是你心中哪部電影足以堪稱最偉大之作,有著史上最糟翻譯片名的《刺激 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無疑是最受喜愛的一部。它背後的傳奇故事此處便不多介紹,畢竟這二十五年來已經有無數的分析和討論,關於這部發人深省的經典之作,在此只想簡單談談我對它的認識,以及前天看過二十五週年紀念重映的心得。


我在高中時第一次看了《刺激 1995》,當下感受不深,值得往後幾年重溫不下二十次,我才真正理解電影對「希望」和「自由」兩個題材的深刻詮釋,它的雋永、溫柔和深義讓我每次看完都有不同的感受,以下三點是我近期看完後的想法:

  1. 相較於小說,安迪在電影中的定位更接近鯊堡監獄的「救世主」,他的反抗和創舉、努力讓一眾獄囚感受自由滋味的努力,使他的存在更加神格化,應他的救贖(自己與他人)格外動人:片頭我們就知道他在法律上是無辜的,但他依然對妻子的死懷有罪惡感,這十九年的苦難是他施加給自己的懲罰。如今那份罪惡徒留於鯊堡,從污穢不堪的下水道奮力逃亡、在大雨中洗滌一身的經典場景,安迪獲得真正的自由。



  2. 片中安迪與典獄長諾頓的爭鬥讓人拍案叫絕,我認為他們兩位是彼此對照的存在:穿著囚服的安迪與西裝筆挺的諾頓,前者無辜入獄、為朋友著想,後者幹盡壞事、只為自己牟利;甚至可以說,倘若仍為銀行副總裁身份的安迪大搞歪風,那麼他就成為諾頓的形狀。階下囚與大銀行家的對比,到最後一刻安迪瀟灑離去,宛若十九年前事業有成的樣子,而諾頓畏罪飲彈自盡,諷刺感十足。



  3. 電影真正的敘述者瑞德則與布魯克彼此對比,體制化的成功使得布魯克無法在社會生存,感受到徹底的絕望又回不去鯊堡後自縊離去;原本也懷有此意的瑞德為了遵守與安迪的承諾,找到他埋在巴克斯頓的信(和紙鈔),真正相信自由的到來與希望的偉大,前往芝華塔尼歐與安迪相會。


  4. 電影本身完全可以依照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改編,在瑞德「我希望⋯⋯」的低呢中落幕,但電影選擇了不留懸念的圓滿結局,「希望」直到最後都是不會消逝的,並讓這對重獲自由的好友重逢,銀幕前的我們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縱使看過多次、經典台詞皆琅琅上口,仍舊為故事振奮不已,這就是《刺激 1995》多年來無法超越的魅力吧!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忙著活或忙著死,你又選擇哪個方向呢?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