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境擴散》電影心得:現實往往比虛構來得離奇

 

《全境擴散 Contagion》是 2011 年上映的電影,集結了好萊塢第一流的卡司,在彼時被視為一部(講述)災難電影,儘管沒有那些動輒毀天滅地的特效,其對防疫與科學的描寫相當寫實,斬獲了很好的口碑;十年後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橫行的今天,這部電影和其虛構出來的病毒儼然成為時下疫情的縮影,創作團隊大概也沒有料想到這部電影會成為紀錄片般的存在。


《全境擴散》全片劇情分為五線,包括零號病患的家庭、一線醫護人員、疫苗研究者、流行病學家和想從疫情中大撈一筆的商人(或網紅),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下,鋪陳出史詩般的精彩故事。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段是凱特溫絲蕾飾演的疾管局調查者對他人解釋R0(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的概念,透過圖文來闡述,並藉由比較流感、天花(smallpox)、小兒麻痹病毒(polio)來說明 MEV-1 的嚴重性,以簡單的方式讓人們了解為什麼應該重視該病毒(這幕也讓我聯想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數個月前疫情尚嚴峻時,每日不間斷地開記者會說明和解釋現況)。


電影中虛構出來的 MEV-1 病毒,應該是混合了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和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關於疫情的擴散則參考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傳播途徑和西班牙流感(1918 flu pandemic)的驚人致死率。在疫苗開發的情節上,可以理解為了劇情和戲劇效果而縮短疫苗開發所需的時間、並讓該醫學博士自行注射減毒疫苗再與已染病的父親碰面,以測試疫苗的效果,但其中對如何發現 MEV-1 是豬和蝙蝠病毒之遺傳物質的混合物、分離病毒株、研發疫苗、設計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等環節,相當真確。


其他部分如追溯感染源頭、建議民中應居家隔離、建立方艙醫院(mobile cabin hospital)、邊境封鎖、封城下的社會動盪和混亂、因疫情而起的政治角力(劇情實為世界衛生組織派遣至香港調查的流行病學家被當地人綁架,要求優先獲取疫苗,以現況來看不啻於當下誰能先拿到疫苗的緊繃局勢),與現實重疊甚多,身處疫情安好的台灣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太平洋的彼岸正上演著遠比這些更嚴重的問題。


在討論病毒學、傳染病學、公共衛生後,我認為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在於「人性」,這些教科書般的知識無疑是為了拯救更多人命,但劇情和現實中卻也都出現無良商人,透過宣稱偏方有效的方式從中斂財,卻釀成恐慌及更多染病者與健康者間的群聚(台灣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大力澄清和不少醫師公會出面說明下,我幾乎沒看過有相關事件,但在海外可能是層出不窮的);除了這些倚靠災難財的陰暗面,電影於尾聲再度將鏡頭拉回零號患者的家人,以及他們經歷的失去和傷痛,提醒我們人命不只是不斷增加的冰冷數字,而是有溫度的、活生生的個體,都可能是你我的愛人、朋友、同事,災難之後的精神折磨和心理疾病恐怕是疫情緩解後的另個挑戰。


馬可吐溫說過:「現實世界比小說更離奇,因為小說情節尚須基於可能性,現實世界卻不必如此。」《全境擴散》固然精彩、對於科學的描寫也很到位,但現實中的疫情卻依然看不見終點,且更加複雜、多變。或許《全境擴散》之所以於今日看來如此熟悉,是因為災難的本質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人類文明在恐懼下的脆弱與人類本身的韌性,重看此片感觸更多,也因為學習更多基礎醫學知識而有了新的認知,只能盼望 COVID-19 的疫情能如電影般有著較光明樂觀的未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