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opyspace Maximum” 結束之後
十二月十一日在陽明大學舉辦的 Entropyspace 活動順利結束,三位主交流者與我們的精彩互動和交流,以一個非社團類型、獨自經營的社群來說,成果還算不錯,或許也是目前以來最有看頭的一次,最多人參與,最讓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分享會。
「科學研究」這個主題,對於很多醫學生而言是恐懼的,是排斥的,比起主流的政治正確,似乎又更加吸引眼球一些。我個人猜測,是源於醫學教育中,學生們錯以為他們討論了夠多的科學,以為學校已經教授了夠多的科學,然後堅持生活中可不能只有科學,社會人文與實踐是需要,甚至是必要的;某種程度上,我確實同意,但抱持這些論點的人,多多少少誤會了一點:科學研究本身是一種生活觀和態度,即使你沒有進去實驗室,也不表示你不能對科學研究的方式和內容,透過電子或紙本媒體去涉獵和了解,掌握其中的思考脈絡,強化自己邏輯思考的速度和能力,提升英文能力,你說,了解科學研究怎麼會沒有助益?
另一種可能的迷思則是:「我只是學生,我幹嘛去做研究?」嗯,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不能準確說明原因。因為我贊成一個說法,那就是當你基礎知識不足,沒有明確目標,你會不知道自己進實驗室要幹嘛,甚至淪為打雜,然後漸漸厭倦實驗室,最終被教授和碩博班學生遺忘;屏除這個考量,我認為有個很好的目的,那就是學習表達和時間規劃。所謂表達是指固定時間一次的Lab Meeting,用英文說明你當前的研究進度,會強迫你做足準備,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對於未來許多需要使用英文溝通的場合,這不啻是種很好的鍛鍊機會;時間規劃則是由於不少醫學生會抱怨自己課業已經極為繁重,怎麼會有他媽的時間進實驗室?我的看法是,日後進入職場或是來到真槍實彈的黑暗森林醫院,更加沉重的工作量,會讓你更不可能有閒暇,去追逐你事業之外的其他目標。不如趁著年輕有體力有本錢,感受一下類似日後職涯的工作量,體會真正的忙碌之中,如何榨出時間做點什麼,精進自己有效運有時間、適應壓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破除另一種常見迷思的答案。
最終,科學研究不只科學技術,在這些學問的盡頭,是豐富多樣的科學人文與哲思的探索,你說這些會比社會人文難,比社會人文不重要,比社會人文不值得探討,我完全不同意,這也是為何我不太喜歡找系級單位幫忙活動的原因。
最後呢,一月中旬,我預計再來一場同樣大規模的Entropyspace活動,上個週日多是縱向交流,那這次來討論橫向互動好了,我的口單名單有六位大五的學長姊,加上屆時可能可以申請得到的經費,讓我們期待更棒的一次活動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