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延伸想法、臆想實驗、羅輯思維與亂度空間的相似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同學選修「『從A到A+』品質改善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專題計畫,覺得頗有意思,遂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以及我認為這門課值得被重視與開發的潛力。

雖然吾人未修此課,但據我的了解,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需要設計一個專題,思考如何讓某件生活周遭的事情,達到品質改進的效果。我所知道的有:考慮是否引入YouBike公共腳踏車系統,來改善陽明大學的交通窘境;架構一個陽明大學樹木地圖,透過開源更新的方式,讓瀏覽者也能上傳植物資料,建立一個更好的植辨地圖(關於這個網站我認為用Wiki的方式去編撰,效果可能也不錯)等。這些想法並不只是空想與不切實際的討論,而是真的有實踐的可能。透過這樣的課程,讓醫學生明白品質如何改善,如何溝思一個不錯的、執行性高的專題;而我想到的則是「創業」,一門關於創業的課程,或是類似「孵化器」的概念。

這裡的「創業」並非成立公司,然後真正上市或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而是比較偏向「模擬創業」;我的想法是:規劃一門四到六學分的、整學年的課程(學分多些,怕醫學生覺得修這門課的CP值太低),上學期提出一個專題計畫,下學期則思考如何真正落實這個想法到市場上、把影響範圍擴展得更遠而非僅限於校園中。創業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不僅僅需要良好的溝通與表達能力、理性思考和團隊合作、品牌經營及人員調度上的管理、各種怪事與雜事的處理能力,還要能臨危不亂、適時評估風險、運用戰略思維作出決策;不論將來從事哪個領域或職業,這些技巧的應用價值極高,對於醫師個人或之後醫療團隊也好,都是很有幫助的。或多或少,也能讓對於創業有憧憬和想法的年輕醫學生,稍稍嘗試一下「創業」二字的辛酸與趣味也許可以在「『從A到A+』品質改善的理論與實踐」的課程中,設計一個精進「『從A到A+』品質改善的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的專案?

家兄曾在他的網誌上,設計一個關於「思想實驗」的討論型俱樂部,他的想法我認為相當出色,而且和我最近讀的書不謀而合,他的想法概略如下:「……『思想實驗』,其實就是”What if?”的加強版:你如何設計實驗證明更複雜的議題呢?這樣的實驗可以串聯陽明大學多元的研究所群(人社、腦科、醫工所)並依此延伸到其他學校,推動如何以設計精準有說服力的實驗來證明複雜且特別的想法(從社會科學到學術猜想都行)……」

至於「臆想實驗」這個用語以及有趣的應用,則是我在Freeman J. Dyson的經典作品《Disturbing the Universe》讀到的。這本書提到Dyson的一名學生John Phillips,在當時核恐怖主義的氛圍中,他想嘗試「恐怖分子用少量的鈽製造原子彈」的想法是否可行,也幫助科學基礎不足的同學更了解核恐怖主義,並請Dyson擔任他的指導老師(Dyson本人不提供任何技術上的協助)。六週後,Phillips的成果令人驚艷,他不但向華府調出已解密的計畫,還向當年製造原子彈的工廠的爆炸組的負責人作諮詢,在課堂上報告核彈設計的草圖(但可行與否尚未知)。我舉這個例子並非鼓勵大家一起來造核彈(儘管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是有的,火箭製造與推進原理並不會太難,難題是放射性元素的取得以及核分裂反應爐的製造,或許該考慮核融合的氫彈?),而是強調這種近乎空想的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更深入去了解並整合多門學科,培養宏大思維,強化檢索、分析和應用資料的實力,甚至提升動手實作的能力。

我目前的想法有幾個,與大家做分享,如:重建末日後文明,在宿舍打造簡易科學實驗室,用最少重量的資源,開拓小行星或未知疆域(同樣是在《Disturbing the Universe》這本書中得到的想法)。重建末日後文明,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文明的本質,物質和思想背後的價值脈絡(可參考吾人另一篇文章在談「飛行麵條怪」之前:三則趣聞);在宿舍打造簡易使用室的想法,其實不一定要在宿舍,只是筆者覺得宿舍生活有些無聊,想來點違反規定的事,來自三個不同的人事物,一個是用最小空間即可進行合成生物學的實驗,各種儀器透過適當擺放即可容納於房間內;有醫學系學長在宿舍擺放過3D列印機,若搭配一些開源電路板,例如樹梅派、Arduino,可以有很棒的應用,費用既不昂貴,又能在房間內擺設得宜;自評價超高的偉大影集《Breaking Bad》得到的靈感,劇中WalterJesse利用露營車建立移動式製毒實驗室,這裡絕不是鼓勵大家在宿舍製毒或種植大麻,雖然感覺頗好玩(?),而是思考在不大的空間,如何進行化學實驗,執行化學分析等。這些實際動手做的部分,或許已經超過臆想的範圍而來到實作階段,但實作之前的準備、甚至僅是狂想,也是充滿樂趣、發人省思的。

羅胖(羅振宇)主持的「羅輯思維」,可說是目前中國最好的知識服務電商,內容如何不在此篇文章論述範圍,而是想針對人們對他們批評的做出一點回應和建議。「羅輯思維」的對象,多是對這個世界未有充分認知的中國人民;一旦你的認知網路與價值系統構建完善,或是對該主題具高度專業,你會覺得羅胖講的東西有些錯誤、甚至不必要;對於高階知識學習者,這些內容變得更加可有可無,甚至會有些輕視,因為你已經具備羅胖團隊所沒有的更高階思維和見解。

我的想法是把用戶分層,提供多種針對不同程度學習者程度的內容,而不是拿香蕉去餵所有動物,若以低中高三階段做區分,「羅輯思維」可以提供給低階學習者基礎認知,提供給中階學習者更深入的了解,提供給高階學習者專業度高的學習服務。雖然得考慮成本與實際經營問題,但對於使用者不啻為一福音。

類似的觀點亦可應用於吾人經營的亂度空間Entropyspace上,同樣也可以把知識分級,一般人可以參加科普性質較高的沙龍聚會,醫學生可以參與專題研究經驗的交流活動或「構想追追追」的讀書會,更進階的研究型醫學生可以在Journal Club或臆想實驗室得到更棒的啟發。這裡我們就要思考我們想做到哪個程度:是全心全意為同溫層夥伴打造交流平台,用高度專業排外?還是開放給所有科學愛好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知識定位?迄今,我仍沒有答案。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要把這樣一個社群經營下去,需要具備的就是這篇文章提到的所有想法,從創業能力養成、臆想實驗的重要性和執行方式,到知識分級與否的考量,這些都是我正努力於課業外,培養和思索的,很期望能遇到更多同道中人,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為我們所處的時空,帶來一些更好的改變。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