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駭客精神致敬!
向Steve Wozniak致敬
《科技頑童渥茲尼克》(英文書名:iWoz )無疑是繼《別鬧了,費曼先生》、《你管別人怎麼想》、《賈伯斯傳》後,我所看過相當出色的自傳,不只是行文充滿機趣、某種程度上補足《賈伯斯傳》前半段未被披露的一面,更蘊含一個真正的工程師和技術狂人是如何思考,他們的作為如何深遠地影響世界等內容。你預期可以看到的,是與賈伯斯截然不同卻能彼此互補的另一個「史帝夫」:史帝夫.渥茲尼克,他的生命歷程、他的價值觀、他的得意作品、他的工程師和駭客精神,以及後期他如何看待教育,鼓舞人們放手改變世界。
沃茲尼克代表蘋果(Apple)公司的月球另一面,不像賈伯斯帶有明星氣質、善於在台上呼風喚雨的領袖間企業家特質,沃茲尼克擅長組裝零件更善於經營人際關係,他害羞、有些自閉、喜歡惡作劇(本書補完不少在賈伯斯傳中未被完整描述的故事),具備典型的工程師特質:不太和他人計較,做事情喜歡自己來,功勞則與別人共享;相信真理、平等和客觀,反對官僚惡習和虛無主義。
沃茲尼克早年是俗稱火腿族的無線電愛好者自學邏輯、布林代數,不同的學齡參加各種科展和科學競賽,除了把把自己的樂趣動手打造出來,也深刻體會:不同階段的學生,如何視參與科學競賽和研究的學生,當他們獲得不錯成果,從風雲人物轉為怪咖,也讓他社交上出現某些困難。身為科展的常勝軍,渥茲尼克在一次科展失利中,領悟到:一次跨一步的重要性,學會不要太擔心成果,專注在做事的過程上,盡可能把事情做得完美。
在惠普工作,渥茲尼克設計早期的工程用計算機,卻也沒再繼續追蹤電腦發展。推出波蘭狂人聽笑話服務,儘管虧錢仍熱在其中,甚至惡搞電話公司。此外,他也是第一個能在家裡看電影的人,擁有最早的全彩錄放機,改良出經典的(電視遊樂器的)遊戲Pong;在亞泰利公司的邀請下,利用四天時間和最少的晶片,寫出Breakout (打磚塊遊戲),卻被賈伯斯拿走多數利潤(《賈伯斯傳》曾簡略提到),多少也凸顯出兩人的互補:呼風喚雨、承擔企業責任的領袖,以及研發更好技術、默默推動世代推進的技術人;如果少了其中之一,蘋果公司絕對不會是今天的科技巨頭。
業餘加入自製電腦俱樂部,渥茲尼克卻發現現代主流構想與他幾年前創造出來的「奶油蘇打」電腦是幾乎一樣的。蘋果一型(AppleⅠ)和蘋果二型(AppleⅡ),奠基蘋果公司的草創(雖然初期不被投資者看好)奠定後世電腦設計基礎,包括使用者介面、鍵盤與滑鼠的組合;成功的設計蔚為當代風潮,讓媒體競相報導,不花一毛錢而廣遠地提高知名度,也引發專利戰爭、各大公司的競逐。
離開蘋果公司,渥茲尼克成立名為「九霄雲外」(Cloud 9)的萬用遙控器公司(雖然最後倒閉),他仍然是領蘋果公司最低薪的基層員工,許多演講和論壇仍會看見他的身影。除了積極投入社會公益,渥茲尼克舉辦空前的US音樂節:UNUSON(Unite Us in Songs),史上第一次科技與音樂的結合,首度使用大型鑽石螢幕和衛星實況轉播,動員非常多樂團、場地布置、器材;書中提及渥茲尼克的緊張,害怕各種狀況使得音樂節失控,所幸最終順利落幕,優良名譽也使得渥茲尼克袃和政府打交道、辦活動上,沒遇到什麼阻礙。
渥茲尼克於書末鼓舞讀者以及新時代的發明家:「……我(渥茲尼克)很快就明白,自己是多麼幸運,有機會看到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變化發生的前因後果,而且是能影響其中一些變化的幸運兒……目光放遠,當機會來臨時緊緊抓住它。」
從這本《科技頑童渥茲尼克》上,我見證一個被世人低估、默默付出的科技奇才,是如何驅動時代向前,真正改變我們的世界。他所信仰的駭客精神:「每件事都是為了幸福,幸福 (Happiness)
等於食物 (Food)、樂趣 (Fun) 和朋友 (Friends)。」[1]他不為工作和錢財綁架,他秉持快樂的人生觀,相信熱情與歡快的重要。有時仔細想想,似乎也真是這麼一回事:社會快速變遷,但不代表機會變少,而是當機會來臨時,一個你我能改變時代的重大機會,能否有足夠勇氣和實力,把握它並利用它反饋什麼;即使世道艱難、背負巨大的責任,追尋快樂依然是我們良好的選擇,並將投注熱情在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US音樂節的故事,也讓我深有啟發。渥茲尼克其實認知到:US音樂節與蘋果(Apple)經營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必須應付律師、音樂界,處理營建、開銷和付錢給想從中撈得一點油水的人,也牽扯到更多人,而後者則可讓渥茲尼克自主決定,有完全的自主權和控制權。這大抵和我近來思考
iGEM (國際生物基因工程競賽)和參與研究、加入老師的實驗室類似:前者要應付許多人為因素,控制整個團隊運作,應付毫無建設性的師長和處於無功能狀態的組員,更別談各項事務如與其他團隊會晤(嚴格說來,iGEM 本身的學術性不如想像中的高,它更像是個社團,有機會可以見識大家新奇的想法,也可能從中得到研究的靈感,或不再對生醫類研究感興趣);後者則是純粹許多,固然有實驗室本身的特殊生態系要應付,但總體上還是能單純地享受學術研究,外力干擾的情況較不嚴重。
持續地觀察、想像、動手實作,是我接下來想嘗試的,無論是參與資訊系統、撰寫應用程式、分析數據、學習怎麼把玩開源電路板;當我發現自己是多麼熱愛經營Entropyspace亂度空間這個社群,也真心相信我們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能成就什麼,發現自己無形中也顯露出了工程師性格,即使花費時間、金錢、選擇權的成本,卻仍願意投注在這件事情上,也不需要他人的讚揚;我不打算回頭,我對自己有信心,因為已經選擇這條路,當下定決心,我不會背棄自己的選擇!
[1] 即渥茲尼克著名的幸福公式:H=F3,參考自《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一書;某次拜訪實驗室老師,在他的書架上瞥到,遂去圖書館借回,與本文討論的《科技頑童渥茲尼克》有不少異曲同工之妙。
![]() |
內容與《黑天鵝效應》闡述風格有幾分類似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