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作者的反思—年會之後(下):TEDxNYMU

接續上一篇文章,把這整件事做個了結。回到年會前一晚,團隊成員(包括我)潛入活動中心做最後的場地布置,從晚上十點多,通宵到隔天早上,連續十二小時,試著把每項細節都處理妥當。協助熬夜到甚晚的我,在年會結束後,僅花一小時半清場中,看著那些被扯落、拆除的藝術裝置,心裡五味雜陳,突然困惑自己為何傷害身體協助完成這件事,前一晚的瘋狂似乎變得唐突;這些裝設絕對有必要,視覺上也有很棒的效果,只是單純困惑著,自己在某股狂熱的氛圍中,陷入詭譎的、荒謬的榮譽感中,無力掌握己之命運。


年會結束後,花了數天才整理出這篇文章,驚覺團體合作形成的強大精神力量與感召,懵懂之中,能讓自己覺得,彷似完成某件偉大的、了不起的、足以自豪的事情,那些成就會讓我帶著微笑入眠;是否真是如此了得,在團體合作、彼此賣命地布置和籌備下,這場年會是否像是被魔法師施予咒語,成為我們期望的樣子,成為一場熱血又值得懷念的盛事,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某些更重要之事將掩蓋記憶的軌跡,但誰在乎呢?當燈光熄滅,布幕落下,送走講者與觀眾,空蕩蕩的大演講廳又意味著什麼?


此外,這次年會賣票情況其實不理想,差點要自行吸收某些成本;討論時,團隊成員似乎希望觀眾能越多越好;一方面不希望屆時因人數過少,而讓講者與主辦的我們尷尬,一方面則期望能把好東西、好活動、好理念推廣出去。此時不妨反問: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渴望達成什麼?人數越多越好,讓場面看起來更澎湃,也不讓TEDxNYMU差其他TEDx團隊一截;如果是如此,那很抱歉,我覺得我們沒有做到。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著眼在講者與聽眾間的互動呢?人數雖少卻更能充分交流,籌備上也更能讓參與的朋友滿意,這樣的目的是否在年會結束後達成?至少據我的觀察,有的,參與年會的聽眾(包括我現在醫學系的同學、高中階段最好的朋友)都很滿足、帶著笑容走出會場,輕鬆享用贊助的食物,聆聽講者於十八分鐘演講後的沙龍。如果我們追求此目的,那我們確實達到了,而且還做得相當好!




順著脈絡討論,今年票券賣得比較不好的原因,我自己猜想,可能是市場行銷手法的問題:這不是免費講座,也不是具有高度之事價值的學術交流會也效果,而是三百元的有價票券,同時付出一個下午時間的機會成本。所以在行銷上,或許應當主打:這個需要付出一點小錢和一段時間的年會,價值到底在哪裡?聽完之後又將讓你有哪些悸動?又是否願意和朋友分享?這些問題其實在尋覓講者的過程中,就應該妥善考量,也更了解年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至於過於氾濫的TEDx本土化問題,我只能說,這有好有壞,但我很沒辦法很完整地把想法呈現出來,僅以圖片表示,究竟有多麼激烈地,互搶這塊知識經濟市場的大餅。

所以該怎麼做呢?行銷方面絕非我的本行與專業,不過曾任Yahoo執行長的Seth Godin,他那知名的The Circle of Marketing理論,或許值得參考:善用廣告的行銷效果,建立忠實粉絲影響並贏得他們社群的支持,提供好服務增加使用者的好印象,最後是強化本身產品品質,讓它們自己行銷自己,好到讓每個接觸者都忍不住推銷。此外找出關鍵客源,瞄準那些最想參與的朋友,並盡所能讓購票觀眾明白:他們在這個下午,花了個把塊錢,能從中獲得什麼樣的收穫與啟發。

      會這麼討論是因為,部分同學不太知道為什麼要花這筆錢和這段時間,參加這樣一個非免費講座的TEDx活動。故此,我認為需要定位的,就是我們的確需要行銷,我們賣的是具有直接和間接價值的產品—那張年會入場券,我們不是做公益—即使如此也是需要好的行銷和包裝的。在打動消費者參與這件事情上,或許我們要下更大的功夫,使用更有創意的宣傳方式云云,當然,這就不是我的事了,而是留給繼任者—下屆活動召集人的責任了。

經過梳理,關於今年年會的剖析暫告一段落,之後或許會和其他團隊交流,再作整理與更新。回到這篇文章最初,TED演說的價值是什麼,其實我以為,它和近期不少人討論的「速讀」[1]基本上是同一件事,十八分鐘了解一個理念、一個故事,或三十分鐘看完一本書、了解其中某些精華;這些方式固然速成,也能迅速掌握,卻未必適合所有知識領域—準確地說,只適合某些部分,提供科普知識,而非專業技術[2]。專業技術除非只想懂個皮毛裝逼、應付某些場合,也許可以,但想作為需長期磨練、從基礎打底的技術類或高密度類知識生產工具,實在不適合用這種學習方式,因為這些方式,頂多只是讓你對這個主題有些興趣,再去作深入的探討和文章掃讀。

Google雲端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在TED演說「我們如何教導電腦看懂圖像」[3]為例,這場演說非常精彩,聽眾對於圖像辨識也能大略了解其作法,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這些更深入的內容,是你要自己去挖的,十八分鐘的演講其實真的只能點到某些概念與想法[4](如果要更全面的討論,大概是馬拉松型論壇或年會才可能吧)與想法;至多只能入門某些領域,不可能在演說後,讓新手學會撰寫機器學習的程式碼(當然,故事與經驗分享不在此討論內)

再者,且不談TEDTEDx演講活動本身的爭議[5][6],部分內容提供的科學資訊也不全然正確,或者是說,事後重新檢視數據,例如TED上的熱門演說「姿勢決定你是誰!」,也被證實:Amy Cuddy的研究無法重現[7][8],觸發自信、自在、激情與熱忱的「最佳狀態」,僅是某種情況下、對於某些人甫有效的安慰劑,縱使這場演說本身調性非常熱情、鼓舞,給予觀眾精神上的協助。

      如果演說內容本身未必可信,或是足以透過演說深入探討,以及好故事與理念的散播,那還有什麼可以提供?我私以為是演說風格的臨摹和妥善的情感表達呈現自己的成果,如何在演說中穿插適當Slide,讓演說變得更生動?適當地表現熱情、悲傷、振奮、喜悅,讓演說內容提供的「商品」得以更好地行銷,以及好用的演說技巧和講稿組織架構、台風養成(但必須說,東西方人偏好的演講風格不盡相同,不太能把所有TEDTEDx演說混為一談[9])。


      總結來說,TEDx本土化、走入校園,讓學生或社會人士自主經營、籌備,卻也衍生可能的泛濫衝擊與管理層面的問題;籌辦年會之辛苦,除非很有熱忱,或是提早、積極建設、避開冗員,不然不要輕易嘗試,許多眉角都要注意,找贊助、尋募講者和網路行銷都有很多學問要學,但未必值得學(這點就不予置評了);TED演說可多注重講者們說故事的方式,而非內容本身,因為那不是你的冒險、你的生活,你至多從中得到啟發與鼓勵,你應該盡可能去形塑你自己的故事風格,創造自己的TED演說,運用好講者的呈現方式,把你的所能反饋世界的價值分享出去!



[1]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
[2]關於選書、讀書與 30 分鐘速讀法
[3]我們如何教導電腦看懂圖像
[4]從「複雜生活節」說起
[5]The trouble with TED talks
[6]TED「十八分鐘」的背後
[7]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Power Posing: NoEffect on Hormones and Risk Tolerance in a Large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8]擺姿勢也許能增加你的自信,但是不能真正改變你
[9]Talk like TED /  TED 一樣演講 /  TED 學表達》值不值得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