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M長庚交流會心得

        這幾週的 iGEM 隊務可說是如火如荼地進行,數個星期前,則有清華大學與長庚大學 iGEM 隊伍寄信邀請參與共同舉辦的交流會,也算是為即將到來的交通大學亞太交流會做好暖身。然而,因為某些狀況,這幾天以來,我們的題目方向有所修改,參與交流也僅以先前有有些許進度的題目為主。


花了一個週末準備 presentation 用的 slide,上網找了些國外投資者用來 pitch 的 slide deck 加以變化,更明確列出:我們的 project 為何、實驗原理和材料、之後數個月 roadmap 的規劃、介紹團隊和人類實踐 (human practice) 的收穫等;又練習數次上台報告的內容,盡可能把一切弄到最好之後,首次和更多隊伍交流的活動即將來臨。


隔天一早,和老哥、帶領的長庚同學一起搭乘機場捷運,再轉車至長庚大學,一個我未曾來過的校園,三所大學共構的龐大地域。雖然先前長庚姊姊(與我聯繫的隊務負責人)傳過行前說明給我,但全英文的活動流程其實並未完全,大家大多數皆是以中文交流。開場活動為「以英文簡介題目和團隊」,各領域的機智搶答—儘管多數我以為太「冷知識」或純粹笑話;接著把參與同學分成七組,每組隨機分配不同隊伍的成員,讓這些人討論一個團隊的題目,可能碰到哪些困境、又能怎麼解決,再於活動後發表給大家。


這次來的隊伍各為陽明隊伍、長庚隊伍、交通隊伍、清華隊伍、中山醫—中興隊伍(中興大學今年沒有比賽,但為明年參賽做足準備)、中正隊伍和成大隊伍(他們原本碰到交通問題,後來總算於下午正式報告抵達);每個隊伍參與人數也不同,舉例來說:新創的中山醫—中興隊伍、中正隊伍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成員參與,主場的長庚和清華隊伍則全員出席,我們陽明隊伍則僅派三人(包括我)參加交流,其他人力留在學校做實驗和查資料。某種程度上,這些人力分配,也可看出每個團隊是如何看待這場交流會,一個比亞太交流會更小型的預演。


接著,長庚同學領我們離開會議室,到外頭進行另個活動,姑且讓我命名為「project 困難檢索」好了。將所有人分成六組(對應六個隊伍),各校則各派一人用中文方式簡介,和每組的夥伴報告後,討論可能的困難以及解方,於活動後上台報告。我必須說,我以為這個活動相當無趣:一群題目只有半成品的大學生隊伍,難以真正掌握題目的風險與不可行處在何方,反而僅能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舉例來說,陽明隊伍目前的題目狀況最大問題在於:產業界覺得這種產油方法很不實際,只有政府才會砸錢發展這種高成本的能源,但當你並非該領域專家或業界人士,加上不夠詳實的說明,要看出問題癥結的火候還不到,知識背景還很缺乏。


這絕非反對從局外人角度觀看科學問題,或者諷刺非專業人士缺乏科學思維,重點在於:隊伍提供的資訊太少,很多時候業餘人士僅能就所能接收的資訊做出回應,


活動結束後的腦力激盪則是另一番趣味,清大籌備同學準備兩道題目,其一為:「在柏油路嵌入生物系統,解決廢氣汙染或熱島效應的問題」。好的,基本上這就是我以為的 iGEM 的缺點:使用生物解法思維試圖處理所有問題,卻沒想過使用生物系統的好處何在;效率更差、產量更少、成本更高,我實在不以為合成生物學真能解決如我們預期中多的問題。而這個題目我的想法是:利用生態工法,在每幾段柏油路下安置可涵養水源的空間,利用某種微生物,吃掉硫化物、氮化物的廢物,轉化碳的氧化物、烷類,處於水中的另種微生物則能和消化廢物的微生物達成生態平衡,同時,水源的蒸發可減少都市內的熱氣,一舉兩得解決問題。基本上我不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成本高昂或其他未考慮之因素,不過竟然只是天馬行空的謬想,那也不太要緊吧!


此行活動,兩個主辦隊伍準備滿豐盛的自助式午餐,以及我認為過甜膩的下午茶餐會。利用餐會期間,認識不少其他隊伍的成員,了解他們的 project 目前的進度和遇到的困難,和漂亮的姊姊聊天,以及我個人最喜歡的—認識更多對合成生物學、新創事業感興趣的夥伴、結交各類朋友,更積極地擴展交友圈,宣傳即將開始的「陽明 iGEM 十年特展」,以及經營日久、將滿一週年的亂度空間 (Entropyspace),也讓他們見識下陽明大學中少見的奇人。


在餐會交流的過程中,我至少聽到三個隊伍要使用「大數據」(Big data)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這兩個概念作為題目的架構。老實說,越來越多人使用類似的術語,顯得自己的 project 無比強大、神奇,但你們真的了解其背後的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原理,以及各種類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如何運作嗎?將這些新潮術語捧上神壇,形容為救世主,足以解決人類暴政下對環境的傷害;抑或指責其為惡魔,終將毀天滅地、人類不復存在,我以為都是太誇張而不實際的說詞。事實上,他們的數據是否足夠讓他們的模型進行訓練,我持保留態度,也許,去波士頓大會那天,我們就知道了。

此外,我也利用這個機會,多和長庚、清華隊伍討論:他們如何舉辦一場活動?有多少事情需要決定和討論?有哪些因素需要考量?如何協調人力分工?在這些問答背後潛藏的是:如果我想一個人單槍匹馬,開創校史上最棒的一次活動,花費最少金錢,達到最大效益,是否可能做到?而這些對話背後更想了解的是:你們是否願意見證陽明 iGEM 隊伍這一路以來的發展?十年之中,這些參賽者的人生又因而受到何等影響?來到陽明,成為我們的客人?


儘管因為下午返回實驗室趕進度,錯過各隊伍的報告,但多虧臉書直播可以稍後再觀看。這是我們今年來開會、實驗示範、原理講解不可或缺的利器,更善用直播記錄開會、報告內容;亦可略施小手段,下載直播影片存取,更能放大開會效益,也可顧及不克參與各項討論的團隊夥伴。

無論如何,時代變了,我們跟著改變的時刻也到來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