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的沉默,不是永遠的埋沒 :如何看待合成生物學競賽之亞太交流會?




上週剛參加完台灣交通大學舉辦的 iGEM 亞太交流會 (5th Asia-Pacific iGEM Conference),因為這週都在忙著實驗進度、硬體設計和規劃即將到來的陽明 iGEM 十年特展,沒時間紀錄和發布文章;今天總算找到一點空檔,好好把這件事情聊完,以及我對參與交流會的一點看法。

        我必須說,這場亞太交流會有太多地方需要改進了,那幾天也不是過得很開心;考量籌辦單位都只是新手,或許不需要太過嚴苛,但經手一個來自中、日、台和海外等二十多個隊伍,應付參賽學生和師長約一百五十人,處理金額接近百萬,又怎能不用更高的水準和態度來處理每個環節?除了住宿、無線網路、宵禁有些困擾,我們稍早也與舉辦方有過衝突,包括高昂報名費、金流明細始終不明、缺乏合理的退繳費機制等,以及某些我耳聞的、與其他隊伍的摩擦,更讓我對整個會議、主辦隊伍不慎滿意:如果什麼都用「大家認真籌備,沒日沒夜地規劃,希望大家多給些體諒」當作理由,以及用強硬態度回應確實讓參與者覺得不便的困難,我覺得這沒什麼好說的,為何不承認?花了數道功夫製作出來的廚餘也還是餿水,本質是不會變的。

根據我的摯友時常引述的一句話,也是《人性的弱點》一書的第一原則:「永遠不要批評別人」,還是把文章脈絡聚焦在我想討論的事情上;再說,我們自己團隊也在行政與公關上犯了些錯誤,實在沒什麼好說嘴別人,大概是我最近變得更常批判某些事情,像個不知感恩圖報的混蛋?再者,不斷與隊伍交流其實幫助不大,強化隊伍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能與思考速度,其實更實用一些。

本次會議原本規劃於830日至93日,後來因為碰到颱風而延宕一天舉行,卻把行程安排得更緊密,結束會議的時間則與先前無異。這樣的規劃如果不考慮貿然更改行程和費用部分隻字未提,其實有好有壞:好處是更加精省時間,可以避免過多的空閒時間,壞處則是因為會議安排得很緊,常常得在用餐時間和其他隊伍交流成果、海報、團隊分工的方法,也使我那幾天胃口不太好,常一整天都沒有好好吃東西,投入在和別人交談,結束交談後才發現提供的外匯式自助餐早已沒了菜餚,只好空著肚子做事,忍受極不穩定的無線網路,和許多學長姊視訊討論。


        會議中,可以看到來自多個隊伍的海報,以及四十分鐘的全英文報告和問答,也算是提早體驗波士頓大會的氛圍,克服自己上台報告不膽怯。整體來說,中國隊伍的題目相對傳統、有很多人做過,題目範疇從生物電子訊號、癌症治療到稀土金屬探測;台灣隊伍則相對多元、天馬行空一些,例如:利用生物方法為再生紙脫墨、設計硬體預測蛀牙、農藥資料庫建立等。再次強調,題目有無新意完全無關好壞,再怎麼有創意的題目,如果做不出結果,那也只是個空想。先不說中國隊伍,我看到的台灣隊伍有兩個滿「特別」的情況,如果這些情況能善加利用,絕對是大大的加分;如果不能,那就跟滿街跑、賣弄自己炫砲產品卻未察實際市場需求的募資者無異。

第一個情況是:大家都很喜歡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這兩個術語,可是如同我在上篇文章提到的:大家真的知道那在幹嘛嗎?還是僅是個吸引評審注意的噱頭?若真的要應用這些技術,團隊成員的資訊科學能力和資料量又是否足夠?對於這些概念的心態是什麼?預計花多少時間真的建立一個系統?一年、兩年?還是僅僅數個月,為了題目而作?如果連用哪種演算法或模型預測都不知道,又要怎麼說服:你們的產品真的可行?

        第二個情況是:不少隊伍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可以商品化,甚至打入市場、自行創業云云。我必須提醒:你們到底怎麼樣去調查市場的 unmet need?問幾間公司、讀幾篇論文,自己摸索後覺得可行,還是更深入去了解這項發明帶來的結果的脈絡爬梳,既有市場的潛在競爭者,相較之下你們的優勢和特點又在何處?坦白說,以生物思維解決問題有它的價值,但相較於物理、化學方式,未必可凸顯其優點,如果沒能認清這點,或者更深入了解每個生物值、生理數字的背後深意,那麼所作所為將意義不大。

        結束亞太交流會的隔天晚上,返家回家的途中,遇上嚴重塞車,我望著車窗外的闇影,想著自己究竟如何一路走到這個地步,完成了一些,也很多沒完成,隊伍情況每下愈況,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很難跟團隊成員溝通,那些必須背負的責任和期待,那些我應該完成的事情,突然變得沉重而使人痛苦;同時,認識新朋友、和不同堆伍交流的喜悅也同時浮上心頭,探索科學、創意想法激發的瞬間所帶來的感動與熱血,卻也每每使我想念、慶幸我的選擇;有幸和心中女神相識的興奮,準備十年特展的付出和心血,種種想法、情緒湧入心口。


        
        我突然很想哭,這麼多個日子以來,第一次有想哭的衝動,想抒發這一切、想把那些煩悶的事情排出腦外,再也不想去管這些事情。

        可是我知道,我不能拋下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若少了我,它們不再有意義、不再特別。

        總有些事情是只有我能做到的,如果我不願意去做,去承擔這些領導者的責任,去承擔偉大的使命,我又算得了什麼?

        如果這些艱苦使我得以被世人記住,人們會知道歷屆最偉大的盛事由我發起與號召;我希望自己可以更有故事性,我希望自己能好好完成計畫,我希望在承受、容忍許多事情後,可以在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上弄得更好。

        我希望自己持續往偉大邁進,拭去淚水,繼續走在偉大的路上,儘管我不知道最終可以得到什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