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獨角獸與牠的產地》—讀後心得
1. 本書內容:
五十歲、家裡有妻子與兩個小孩的丹˙萊昂斯 (Dan Lyons),被任職了二十五年職業生涯的《新聞周刊》裁員;原本即是報導矽谷與科技產業崛起新聞的他,為了生計與家人,在各種碰壁後,加入了位在波士頓的新創公司
HubSpot。原本以為可以發揮他長年來的工作經驗,卻發現自己身陷新創公司混亂的生態中,每個仁都是堅貞不移的信徒,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如果透過銷售垃圾郵件、撰寫內容行銷文章是好方法的話;瘋狂派對與糖果牆,健身房與無限派對,行事作風古怪的上司與任意開除員工的殘酷。
這些得意、失意交雜的熱鬧故事,都是丹˙萊昂斯所敘述的荒謬經歷的片段。他又同時尖銳地剖析科技泡沫世界,包括公司創辦人與資本家,如何為拙劣的點子創造最高的報酬,並以鋪張浪費的福利,吸引並榨乾剛出社會的年輕學生;庸碌的創始元老則長年盤據決策核心,而每個員工的工作目的,只為了公司掛牌上市後,兌現手中的股票然後離開。
是的,丹˙萊昂斯所描繪的眾生相,正是我們所未能深入的新創秘辛,或許也如他在書中所言:「一場人類學觀察研究」,觀察這些狂熱的「新創教」信徒,如何和他們心中的真神—資本,互動、碰撞跟墮落。
幾天去波士頓參加比賽,恰巧到 Cambridge 一帶,竟然經過 Hubspot 總部,特地過來朝聖。 |
2. 關於新創的「文化泡沫」:
許多新創享受被投資的光環,開始到處演講、闡述自己創業的痛苦與心路歷程。充斥著糖衣毒藥的謊言告訴大家他創業多麼偉大、多麼辛苦,成為新的創業教主。這些教主尤其鼓吹創業失敗、燒光投資人的錢沒什麼,任由新創團隊恣意揮霍金錢;但這些投資人付出的信任,卻使得整體環境的信任逐漸崩解。
不少人認為「創業家」是個非常高尚的「職業」,「創辦人」與「執行長」是多麼不可一世的頭銜,一天到晚參加數不盡的創業簡報語演講比賽,實在難以想像,這些都已經面臨虧本壓力的公司,怎麼還有時間去搞那麼多獎項和名次?創業真的沒有那麼酷!
許多創辦人口口聲聲說著:「我們正在帶領一場偉大的革命,一場顛覆世界的運動,真正改變人類的生活。」使用瘋狂的傳銷電子郵件,使得人們不斷點擊這些連結,最後引導購買自家商品,稱之為「可愛行銷」?
看似年輕世代鼓吹公平正義,然新創文化仍有相當殘酷的鬥爭與壓榨新人的循環存在,不斷讓這些無經驗的大學新鮮人,一刻也不停地達配額業績,從外部招收可憐的新人,耗竭他們後再拋棄他們,遂找更多新人。自以為是的做事邏輯與方法,沒有人能清楚解釋,卻人人像信奉教義那般唯唯諾諾與虔誠,信念不容質疑,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相信自己不會犯錯。
書中也提到許多新創產業熱衷於精神演講與激勵,世界充滿了罪惡與危險,每次的傳銷都是永傳不朽的偉大冒險,性靈式的行銷卻像史詩般悲壯,每次都足以引發內心釋放出夢想的力量(別管我在寫什麼鬼話),談論熱情、追隨天命,感性與阿諛奉承的廢話,無比積極的驕傲與過度自信的態度。他們儼然形成了自己的教派,有了自己的神。
部落格話題製造機、各種低階教學文、形同內容農場的複製貼上又缺乏可靠內容來源的文章。投機客和自我膨風者,無恥地為履歷灌水,自稱為「產品行銷專家」、「成長駭客」與「公眾演說家」;他們架設部落格,只為了建立「個人品牌」,撰寫洋洋灑灑的成就表,成立演說俱樂部、教學簡報製作技巧、想出各種荒唐的活動(例如都市尋寶或划船),以及進行無謂的「黑客松(Hackathon)」—很不「駭客」(Hacking)的熬夜大會。
最後,我認為最強烈的諷刺無非是:二流人才會聘請三流人才,三流人才會聘請四流人才這樣才會凸顯他們的優越;庸才不知道自己是庸才而沾沾自喜,自命非凡。
書中提到 Hubspot 主管會帶泰迪熊上班,大概類似我隨身攜帶我的大頭狗玩偶那般? |
3. 心得與收穫
這年頭國家到處都在瘋「創新」、「創投」、「創客」等聽來新潮、能夠改變世界的字眼,成立相關機構,舉辦競賽與活動,試圖讓類似的創新文化在島國遍地開花。但吾人在這裡要闡述一個觀念:「很多事情是不能急就章的,今日看到他人輝煌的成果,那象徵著昨日的努力,想於明日重製一套並花費更少時間跟成本,絕對不能再使用先前的作法,而是要設法想出新的做法,更精準地投遞想法並達成目標。」
故此,不禁思考:當真有人去檢視這些新創產業背後是透過何種商業模式經營、取利潤嗎?我們希望得到高貴的獨角獸,卻從沒人注意既有新創文化可以僅是群居著各種猛獸的動物園,而這本書給了我很充分的回覆與解惑,透過作者深入其中做的人類學文化觀察與田野調查,清晰呈現美好幻想下的殘酷現實與泡沫幻滅。
4. 日常生活的反映
此外,透過本書了解新創產業之餘,也讓我去重新回顧自己曾見過或參與或主持過的活動與社群,是否也充斥類似空口說大話、佈道各種正能量、偷渡「美好人生」思想?是否橫七豎八地想要改變自己、改變朋友、改變社會?在此不想透露太多,也避免引戰嫌疑,但我實在以為許多「模擬」開頭的會議與社團,其實大可不必參與,因為你真的不會學到什麼,語言能力增強?認識外國朋友?對特定議題更加敏感?嚴格說來,我認為學生們可以輕易地透過其他管道學習,問題只在於:要或不要,想或不想,參與這類文化是否其實可以帶來虛榮?
而我自己似乎也在犯這樣的錯,管理 Entropyspace
亂度空間、領導今年的陽明 iGEM 團隊等,我感覺自己花費過多時間在於傳教、分享、透過部落格文字抑或口語故事敘述自己的理念與做法,卻漸漸令我感覺作噁,任自己淪為可悲的嘴砲俠、浮誇的理想主義者,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去持續精進自己技能,沉醉在自己有多麼了不起的美夢之中。現在想來,我和那些獨角獸飼主的差異只在於:我僅對我自己負責,而不是我的員工、手下、團隊成員(你說我領導的參賽團隊?這又是另個故事了,基本上我認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各司其職而非號令他們做事)。
5.
如何改善可能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問題
吾人前陣子試圖闖入 H.Spectrum、應徵實習生,儘管最後沒有錄取,卻也讓我有機會看看他們如何招募成員,以及他們的行事風格。原本就不太考慮加入其中,因為一些私人因素(一個我欣賞的女孩邀請我要否同行,但她最後沒有報名,哈哈)、一方面也想測試自己斤兩,所以投了履歷去試試。
所以真要我說,我更想投入時間在暑期的專題研究上,去面對醫學生生涯中的學術規劃,而非實習生打雜活、認識一些撿角公司或隊伍或新創題目。琢磨更加硬核的技能、拓展真正的學術研究人脈,我認為那更是我該做的事情,並透過這些學習去改變我所遇到的問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