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術部長的這一年


去年一年級期末決定接任第二十五屆醫學系學生會學術部長一職,一來是想給自己更多在管理、領導與規劃活動上的挑戰,二來是想利用學術部給予的權限與發揮空間做些有趣的事,三來則是想效仿我個人極為崇拜的學長、也同樣擔任學術部長,稍微為系上貢獻一點微薄心力。

整個學年下來,我們一共規劃了九場活動,包含三場由我邀請相當有實力的朋友—阿奇、狸貓和大飽來分享,一場是《麻醉風暴》劇組主動詢問系方,一場係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深刻經歷,一場為 EXCEL 工作坊,剩下三場皆是醫師背景出身的講者、卻各自做著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些活動參與人數端看活動本質與醫學生的關聯而定,有多有少,但大體來說是相當不錯的。

        上學期主要因為 iGEM 競賽的投入,使得我參與甚少,便有些偷懶地詢問我的朋友們是否願意來陽明分享,也麻煩了另位學術部長多幫我分擔一些事務;下學期則想要積極做些事情,開學前便大膽透過電子信箱與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台北辦公室聯絡,沒想到他們相當願意過來分享,我們也盡可能配合講者和一些額外的需求。

        我其實不覺得這整學年我做得多好,必須坦言:我是個極端獨裁的領導者,基本上有一半的事務由我個人專斷地決定,另一半則是由部員們共同討論出來的。當然,我所做的獨裁決定其實大多數是立意良好,只是從某些層面來看,我似乎是濫用了系上資源來滿足我個人對於活動籌備和體驗傳承的野心跟熱情,甚至是找了我自己感興趣、卻不確定系上同學是否也感興趣的講者來分享,這對於資源的使用極大化來說,其實並不好,讓整個學術部變成我個人的伸展舞台。

        這年來我們其實也規劃了「學術特派員」的網誌,設法透過臉書聊天機器人來推播某些訊息,並向系上同學徵稿、也記錄系學會各個部門的活動,讓大家可以更了解系上有發生哪些事情,每個人又各自有哪些本領或所知能傳播給大家;但因為後來我跟另位部長都太忙—大二下的課業加重很多,著實令人吃不消,又缺乏一個跟部員好好協商的時間,沒辦法分派工作給部員們完成,使得「學術特派員」變得虎頭蛇尾、成為我個人相當遺憾的一個企劃—網誌已經建立完成,寫好幾篇文章,也設法架設學術部粉絲專頁的聊天機器人(但沒有達到我想做到的效果),就是在一拖再拖、或許大家也意興闌珊的情況下,差了很多細節沒能完成這個有趣的計畫。

        此外,我最初也規劃了讀書會的活動,很認真地想讓學術部員有某種歸屬感、建立大夥可一同讀書交流的愉快氛圍,和大家討論讀書會主題,也請老友 Danny 分享一些書目,甚至進行了兩次讀書會;卻在我去年出國參加比賽後,沒能順利維持下去,整個讀書會的想法最終無疾而終。嚴格說來,自從一年級的「構想追追追」讀書會後,我就不太預期一年級學生能在忙碌的社團生活和課業準備中,撥出多少時間投注在讀書會之中,這真的有些強人所難,況且他們加入學術部的初衷也不見得都是想參與我這個瘋癲的讀書會,沒能持續下去可說是意料之內,但也是預期中的失望跟遺憾。

        值得慶幸的是,我跟另位部長合作算非常愉快,彼此體諒各自生活遇到的時間壓力,分工把期初和期末的計畫書跟成報書完成;和部門們相處也很不錯,至少幾乎沒有幽靈部員—且不論是否全心投入,交代的任務都很積極地完成,光是這點就很讓我高興。

幾週前的傳承也算是完成我們兩位部長最後的任務,找到不錯的學弟妹—至少我先過濾掉社運派或左膠份子掌權的不幸將來,期望他們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也更貼近系上同學的需求—例如職涯規劃、醫學以外的選擇等;若能順利推動「學術特派員」這個失敗的計畫,我是相當樂見的。

        傳承之後多少有些失落吧?也奮鬥了一段時間,避免我討厭的一些事情在系上發生—不是有料的、科學背景出身的學術分享,抑或無用的簡報設計教學,這些我都盡可能避開—不然為何我當初選擇 EXCEL 而非簡報製作工作坊呢?不過該放下還得放下,這僅是我醫學生生涯中的一年,卻也對我有相當大的影響;結束之後的大三,該好好準備臨床課目和碩士論文、研究專題,為我更長遠的將來打拼。

        或許多年後會回首這段歲月吧?有些責任、有些輕快、有些僥倖、有些錯誤、有些榮耀、有些失望,往後許多機會可能無法容許這麼多元素調和在一起,但至少這就是我期望中的大學生活應有的樣貌。

        最終,且分享在我最後一次主辦的講座(非最後一次講座,因為那場是另位部長負責的)後所寫的一點心得,也為我短暫的學術部長任期做個總結,二年級生活也隨之落幕:

擔任學術部長的最後一場負責講座,邀請偶然看到相關新聞、覺得所做之事很有意思的黃宇軒醫師,來分享資工與醫學跨界學習和應用的想法。

雖然過去兩年接觸很多、也認識不少非常優秀的學長姐,他們都走上醫學以外的另一條路,但今天的講座仍有很多新體悟,例如參加比賽前後的時間規劃與甘苦談(那段以《敦克爾克大撤退》時間軸說明如何規劃離死線不遠的時間,真的很傳神),以及出乎意料、卻非常令我驚喜的資工博班心路歷程分享,真的是受益良多。

這或許是我在陽明最後一次主持講座(如果沒有續任學術部長的話),看著參與者與講者彼此交流,以及在這間過去多次亂度空間辦活動的 201 教室,真是感觸良多,這兩年就這麼過去了。

希望能留下什麼,或改變什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