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會議》觀後感:信仰因為存著懷疑而昇華
二刷《秘密會議》(Conclave),這部電影去年十月就在美國上映了,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沒有片商想引入,又或者是刻意等到奧斯卡獎季告一個段落才代理進來,總之這個三月在台灣終於有機會能看到。
我在觀影前連預告片都沒看,只知道故事大綱是跟教宗選舉有關,這個被戲稱為「比美國總統大選隱藏著更多陰謀論」的選舉活動(我是無神論者,不過我近來因為閱讀更多美漫,而美漫創作者很喜歡使用宗教典故,因此我也多少接觸了神學和經典,對這題材滿感興趣的),電影主演則是老戲骨雷夫范恩斯(以各類反派如佛地魔聞名的那位),所以就找了個週末去看,看完之後我大受震撼,演員群的演技之高、可說是字字珠璣的洗鍊劇本、古典但效果十足的攝影方式、場景佈置(尤其是色彩對比)上的高超設計,以及對於信仰的探究,這部電影實在不該只得到今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一獎(《艾諾拉》是精彩的電影,但我實在不覺得她該得最佳影片)。
因此,在知道這部電影是有同名原著小說後,我馬上去找來拜讀(感謝馬斯克慷慨贈送的 150 美金 Grok 額度),並閱讀了一些影評和討論,然後再去看一次電影。電影跟小說的情節和台詞大多是相同的,主角則有改名,電影相比原著澤省去一些細節,但那些偏向主角內心戲的情緒細節則改用攝影手法和演員演技展現出來,至於那個驚人反轉的結局是跟小說一致的。我會想去二刷這部電影,原因之一是這部電影有太多細節值得反覆品味,而另個原因則是這部電影竟然「騙」了我,我想再去看看哪些細節被我疏忽了。
《秘密會議》講述的是教宗突然逝世後,身為樞機團團長的主角羅倫斯必須盡快籌備教宗選舉,來應付宗座出缺的狀況;從幾位主教來到教宗去世的聖陵後,這場無聲的教宗選舉角力就已經開始。電影的拍攝手法讓觀眾彷彿親歷秘密會議的開會過程,尤其是必須與外界隔離、屏除一切資訊與干擾的緊迫氛圍。隨後陸續帶出幾位聲勢較高的教宗候選人,分別代表著進步派、保守派、溫和派與傳統派,他們必須各自拉攏其他主教為自己投票,但過程中作為會議主持人的羅倫斯卻發現其中幾人的秘密,不得不做出兩難的抉擇,尤其當他是站在自由派的貝利尼那一方,他是否還能保持中立?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宗教片,不如說是政治懸疑片,「政治」的部分不用多說,就是教宗選舉,「懸疑」的部分實則是羅倫斯嘗試解開候選人們隱藏的秘密的過程。很有意思的是,已故的老教宗似乎全盤皆知,而且善於計算和下棋的他,生前的諸多決定仍牽動著每個人的行動,即使他在電影開頭已去世,卻依然發揮極大的影響力,是老教宗神機妙算,又或者一切皆是主的安排?
電影結局的大反轉與新加入的主教貝尼特有關,原著裡是設定成菲律賓人,電影則改成墨西哥人,但其在對天主教極其不友善地區的傳教則沒有變化,而且小說裡還強化了他與那些在西方國家、文明地區輕鬆傳教的主教的對比。電影最後,貝尼特當選成為新任教宗,但卻揭露其實為雙性人,男性的外表、身體裡卻有女性的器官,很多人覺得這太政治正確,但很抱歉,小說劇情就是如此(況且小說是寫於 2016 年,當時也還未掀起這股多元狂潮),電影也有做出更合理的修改,小說裡貝尼特跟老教宗討論後,決定去做陰唇和陰蒂的矯正手術,電影裡則是腹腔鏡子宮切除術,這下可以理解了吧?小說是比電影更加激進,貝尼特是有女性性徵的,電影已經是淡化過了,再者,電影裡貝尼特的謝飯祝禱有包含對女性神職人員的感謝(小說裡則是羅倫斯觀察到貝尼特並未使用拋棄式刮鬍刀),我認為還算是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安排。另外,也有些觀眾覺得結局太樂觀,即使沒有更好的候選人,實務上應該會選最資深的、明顯最夠格擔任教宗的主角羅倫斯吧?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真實世界,川普的關稅大刀是基於近乎白痴的小學數學公式得來的,現實世界的荒謬是毫無邏輯可言的。
羅倫斯和貝尼特的互動也很有意思,韓國人在 X 上畫了一堆兩人的同人圖,也許因為是這部幾乎都是中年男性角色的作品充滿著曖昧的深櫃氣氛?迷因圖也是不少,尤其是看起來保守頑固、一臉反派樣的泰德斯科也是迷因題材。《秘密會議》裡總共進行了七輪選舉,小說裡明確提到,貝尼特每一次都投票給羅倫斯,因為他認為對方才是最適合的教宗人選,成為教宗後還想繼續找羅倫斯擔任樞機團團長,請他提供給自己意見。
電影出現不少需要專門考究的宗教隱喻,並運用了極多黑與白的色彩對比,包括老教宗去世後裹上的白屍袋,運輸過程中輾過的黑水;秘密會議開始前的各自成群前來、打著黑傘的主教們,再來故事後期自殺炸彈客事件後,眾人撐著白傘、走向最後一輪投票的場景,非常有視覺效果,也凸顯出這些懷抱不同想法的主教們終於團結。選舉落幕後,老教宗生前飼養的烏龜慢悠悠地在教堂中踱步,被羅倫斯輕輕地抱回了水邊,似乎暗示著老教宗在整個過程中與他們的同在,以及最終回歸自然。
最後想談談主角羅倫斯,我認為他應該可以算是虛偽的不可靠敘事者,雖然電影裡他反覆強調自己並沒有想選教宗,也沒有決定自己的名號,但電影中只有他的房間擺設與其他人不同,小說裡則是有他的內心話:羅倫斯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決定好自己如果成為教宗要使用的名號了,羅倫斯是有想成為教宗的野心的,只是他在每次投票前的宣示都騙了天主而投給「最合適的」貝利尼,也騙了站在上帝視角的讀者和觀眾,這種敘述性詭計相當厲害。羅倫斯似乎透過自身權力來揭秘,並一步步剷除自己的政敵,並且故意塑造出黃袍加身、讓其他主教不得不選他的假象?我認為觀眾自有答案,但即使羅倫斯算盡機關,依然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種種巧合,包括突然到來的貝尼特、穆斯林發起的恐怖攻擊等,這些都可歸於主的安排,又或者是老教宗仍然暗中操控著一切,早已算到羅倫斯的野心,但又想藉他之手來除去不合適的教宗人選?無論如何,我認為羅倫斯在最後是放棄了,否則他大可揭露只有他跟貝尼特(以及上帝)才知道的性別秘密,原本對自己的信仰慢慢失去信心的羅倫斯,也因為貝尼特這樣終其一生都在懷疑自我的特別存在,又再次找回了對主的信仰和初衷。
電影中羅倫斯的講道非常有意思,我很訝異預告片竟然把這段剪進去了,那段講道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核心精神,也是很好的總結,他是如此說的:「有一種罪,比起其他罪,更令我害怕,就是『確定性』。確信無疑是團結的大敵,確信無疑是寬容的致命敵人,甚至連基督在最後時刻都不確定,為什麼神會拋棄他?我們的信仰因為與懷疑同行而更具生命力,如果這世界上什麼事都是確定的 ,而沒有任何懷疑,就沒有神秘了,因此,也沒有信仰的必要。」
留言
張貼留言